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财经管理 >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 第10章 职业指导与人力资源开发 > 【10.1 职业指导概述】

10.1 职业指导概述

 

学习目标

?了解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指导、劳动力市场与再就业工程。

?熟悉职业指导概述及相关内容。

?掌握职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10.1  职业指导概述

引导案例10-1

如何对被动型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

在来职业介绍所求职的人群中,多数人的表现是主动型的,但我们也看到,求职者中由别人陪同,尚无职业意向或主见,或在别人的敦促下非心甘情愿地来求职的人也为数不少。对这类被动型求职人员的职业指导应完全有别于主动型求职者。可以说,把这类人员指导好是有一定的难度和要求的。

主动型求职者主观上求职愿望迫切,择业方向比较明确。在求职时,他(她)们主动出击,对市场择业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和自信,对职业机遇表现为较深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种招聘现场、各类职业介绍所,十分关注用人单位、媒体的招聘信息。他们之中有各种学历、各种层次、各种就业状况的人员,但以迫切想改变目前生活困难状况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具备高学历、高技能想另谋理想职业的在职人员居多。

被动型求职者主观上求职愿望不迫切或有愿望但择业方向不明确,并往往伴有怯场、害羞等性格或心理原因而不敢主动出击。在求职时,他们往往在别人的敦促下才被动地出现在招聘现场和职业介绍所。他们之中同样也有各种学历、经历及各种就业状态的人员,但以长期从事单一工种,目前已失业、下岗,或从未从事过艰苦工作的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居多。

那么,如何对被动型求职者进行分类指导呢?

职业指导或咨询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相互信任关系的培养要靠职业指导员的接纳态度和求职者对指导员的看法。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职业指导员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压抑感,要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否则专业知识再丰富,技术再高明也徒劳无益。其原因在于:被动求职者不是心甘情愿而来,而是在别人的敦促下才来的,其心理有被强制、被压抑、被否定甚至有被出卖的感觉。这时,他对面前的一切都有种心理扭曲的反感,无形中对指导员也有不信任感。此时,应采取三个步骤:

1)以热忱化解其困惑、反感的情绪。一见面,不要直奔主题,可以先寒暄几句,先聊些轻松的话题,对情绪不稳定者可以倒杯茶,表示出自己的热情。必要时,可以让陪同者先回避一下,待求职者情绪稳定下来,再设法调动他谈话的热情,使他感到指导员是和蔼可亲、可以对话的。

2)明确地告诉求职者,要不要接受职业指导必须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求职者已对指导员产生了初步的信任,才能实施第三步:进一步疏导求职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择业方向,走出择业的误区,掌握求职的技巧,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本人状况的最佳的择业方案,并帮助他们逐步实施。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hrd.net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10.1.1  职业指导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作用

1.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劳动、教育部门及有关单位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结合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青年学生、各类求职者、需要工作变动者及用人单位等提供的职业咨询、就业服务与具体指导。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促使其实现双向选择。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并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职业指导可以采取个人面谈、集体座谈、报告会、授课等多种形式。职业指导就是为求职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个定义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内涵:① 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② 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③ 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④ 强调职业指导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2.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职业指导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个人求职的需要,对社会职业需求、个人职业心理特点进行了解,最后进行人—职匹配咨询的过程。职业指导活动是指职业指导组织或职业指导人员为实施职业指导而进行的各种工作。它主要包括提供职业信息、实施职业心理测试、组织劳动力供需见面、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介绍,以及与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有关的报告、参观、择业求职技巧训练等活动。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从宏观上来看,包括:① 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② 开展对劳动者个人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③ 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④ 向劳动者提出培训建议,并负责向就业训练机构推荐;⑤ 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⑥ 指导用人单位选择招聘方法,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⑦ 对从事个体劳动和开办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提供开业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咨询服务;⑧ 对就业训练机构的培训方向、训练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导向;⑨ 对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从微观上来看,职业指导工作包括:① 介绍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使劳动者了解就业和培训的有关政策,指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② 介绍有关的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和从业条件,引导劳动者正确择业;③ 介绍择业的方法和技巧;④ 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测定、评估,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状况和兴趣爱好、特长,以便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职业。同时,指导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3.职业指导的基本程序

1)能力评估。根据求职人员提供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其个性测试结果,对求职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职业分析。在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分析预测,并结合对求职人员的能力评估,帮助他们调整就业观念和求职意愿,指导其确定新的职业目标,提出职业培训建议。

3)就业计划。经过能力评估和职业分析后,对于就业困难的求职人员,应根据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能力,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就业计划,确定职业介绍机构可提供的服务和求职人员的求职活动安排。对于其他求职人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就业计划。

4)约见义务。根据就业计划,每隔3~4周约见一次就业困难的求职人员,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介绍服务内容和求职人员的求职活动进行相应调整。

5)再指导。对于就业计划期满仍未能实现就业的求职人员,要帮助其研究择业过程,并修改或重新制定就业计划。对于未制定就业计划、经初次择业指导30日后仍未实现就业并继续寻找工作的其他择业人员,也应提供相应的再指导服务。

4.职业指导的作用

职业指导的作用在于通过职业指导使求职者能选择适合的职业,使用人单位能招聘到符合该种职业要求、素质合格的劳动者,实现劳动者与职业岗位的合理匹配,使求职者找到理想的工作,使用人单位得到满意的人选。这样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1.2  职业指导的原则

原则经过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化现象。职业指导的原则是职业指导活动应遵循的规范。职业指导应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职业指导活动必须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方针出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求职动机,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教育性原则是学校职业指导的首要原则,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实践证明,职业理想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正确地选择职业,并激励自己去克服职业活动中的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许多青年在职业选择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外,主要是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使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即把个人愿望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思想。面对纷繁的职业种类,能够保持较高的理想境界和清醒的头脑,以正确的态度选择职业和对待职业。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要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类别的作用与地位,引导学生把职业理想同现实结合起来。

2)职业观教育。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目前,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问题上存在的偏差是极普遍的。因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指导的一项迫切任务。

职业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人们了解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价值,了解国家经济与社会现状及趋势;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懂得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关系,认识个人与社会、人才与文凭的关系;激发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而努力学习的热情;选择职业时能自觉地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最符合社会需要和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职业。

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具有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这也是现阶段职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1)职业选择应以创造为动机。

2)职业选择应以进取精神为动力。

3)职业选择要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为出发点。

3)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行为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

1)职业道德教育要抓择业动机教育。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思想教育的失误,不少青年学生的择业动机是错误的,如有的人把“升官快”作为自己的择业动机,有的人的择业动机则是“易发财”,甚至有的人把行业不正之风所带来的“实惠”作为自己择业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向人们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特别要注意引导广大青年进行科学的职业道德的评价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道德价值。

2)职业道德教育要进行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它要求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反对粗心大意、弄虚作假、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等行为。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3)职业道德教育还要进行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把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变成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将来的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括职业指导内容的完整性、组织领导的协调性、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

1)职业指导内容的完整性。它是由职业指导的目的所决定的。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是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合各类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对劳动者的教育与培养应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职业技能等诸多因素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整体。因此,职业指导包括了从观念的形成到品德的培养、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运用等一系列内容。既有对劳动者个人的指导,又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如预测职业发展文化趋势,为职业结构的改造、专业结构的调整及新职业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作为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其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但作为职业指导科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内容都不是完整的。

2)组织领导的协调性。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少数职业指导人员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要发挥职业指导的应用作用,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职业指导要同劳动管理相结合,特别是要同就业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结合。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而这也正是职业指导的任务。随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竞争机制的形成,职业指导担负着帮助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劳动力素质和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任务。同时,职业指导还起着广开就业门路、调节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作用。所以,职业指导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

2)职业指导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结合、相互协作。职业指导活动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社会服务事业,它涉及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对人们求职择业的影响,涉及人才来源和人才去处两方面的合作。因此,职业指导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全面支持。

3)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它是指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都要始终遵守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合格的人才。这有赖于职业指导的综合效应,是职业指导系统中各渠道、各种因素和各种教育影响共同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职业指导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在时间上,就是要从小抓起,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要从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出发来关心教育他们,使他们在实践中早日成才。职业指导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在空间上,就是要动员社会的各种力量关心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渗透到各种工作的各个环节。特别要重视控制、改革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信息源,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影响和教育人们。

3.发展性原则

1)社会的发展引起职业活动内容的变化和职业结构的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职业不断产生,从电子工业、光学、通信、信息到遗传工程、生态工程、海洋科学、空间技术、替代性能源等一系列新的职业类型的产生,不仅要求人们具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求人们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社会及其职业的这种变化与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职业指导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理世界直接与心理世界相联系,人们直接从生理发展中体验到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由此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精神世界又直接同心理世界相联系,通过自我意识赋予生活以意义,选择生活道路,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个体就是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职业指导就在于发现并掌握它,在不同的阶段施加不同的影响。

由此可见,职业指导的发展性原则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社会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包括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为社会需要准备合格的人才;职业指导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掌握他们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活动特点,引导他们正常健康地成长,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从对个体的教育与影响来讲,职业指导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职业指导不是把个体固定在某一职业上。人们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无不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职业指导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人,而应该把握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2)职业指导的发展性原则在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个体独立地以新的模式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职业指导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职业指导引导人们正确分析职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现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以及目前社会的职业结构、人的职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职业指导促进观念更新,帮助个体树立现代观念。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创新观念、竞争观念。指导人们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掌握获得知识、技能及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创造职业的科学方法。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职业指导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它以激励、引导、测验、训练为手段,指导个体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了解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培养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因此,职业指导要与职业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职业指导对职业内容的改进作用和对人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作用。

在学校,职业指导则要紧密地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除了把职业指导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及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外,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1)把职业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如中小学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大学可以组织各种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社会活动和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还会大大地提高职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职业指导与了解社会相结合。学校职业指导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方面,除了理论讲授以外,还包括了开展社会调查和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调查,如开展职业结构、劳动力供求矛盾、人员素质、择业意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调查,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现象的矛盾及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其本质和变化规律,对于转变观念、提高对择业的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也为自己的择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职业指导要同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在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及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的困惑,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带来的烦恼,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的脱节所产生的迷惘,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安,以及面对浩瀚的知识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等问题,都需要职业指导具体细致地给予回答和解决。

5.自主性原则

职业指导不是由指导者决定他人的升学与就业方向,更不是强迫别人走向自己所不愿意的目标,而是要培养青年人独立地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与专业方向。

职业指导的自主性原则,是由职业指导的自身规律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时期特别是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时期。人自幼年期进入青年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会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生活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有了自我意识的受教育者,当他的自我意识转向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有关系时,他将异常积极地去认识外界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这正是职业指导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职业指导无视其特点而采取强制的办法,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就会消极地对待给予他们的指导,会自行探求那些感到没有压力的外界事物,甚至偏离职业指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尽管此时期的青年人表现出相当的独立倾向,但他们在思想上表现出成熟与幼稚、稳定与可变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做法是有害的。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强加给学生某种规范,而不是去激发学生自觉培养良好职业品质的动机,这就会导致职业指导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从而失去职业指导的有效性。以学生有自主性和独立性为由,忽视对学生的指导,而放任自流,以至于学生在各种错误、消极的东西的影响下逐渐形成错误的职业观念。

正确而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把外部的指导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职业指导培养青年人的自主能力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是自主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缺乏了解,自主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职业指导就是要使青年人懂得自我认识的各种方法与途径,并提供自我评价的科学标准,以使他们能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增强职业选择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培养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动力。由于自我意识的产生,青年人心目中会出现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的自我”,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现实的自我”,就是对当前自己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判断。“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往往出现矛盾,为了摆脱这种矛盾进而产生一种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这就是自我激励产生的心理原因。职业指导对人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帮助青年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激发青年人自我教育和培养自主能力的动机;鼓励青年人对发自本身的正当愿望的追求;引导他们自觉地搞好学习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3)培养自我决策能力。所谓决策,一是指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的决定过程;二是指上述过程的结果,即所决定的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职业选择的自我决策能力是自主能力的集中体现。

职业指导的自主原则决定了职业指导者的辅导、指导地位而并非处于代为决定的地位。至于指导者的建议能否被接受,指导的效果如何,就在于其建议和指导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

10.1.3  职业指导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职业指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职业指导的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把职业指导分为准备职业的指导、选择职业的指导、获得职业的指导和转换职业的指导;按职业指导的内容可划分为职业意识指导、职业知识指导、职业能力指导、职业道德指导和求职行为训练等;按职业指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家庭职业指导、学校职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和社会上的职业指导;按职业指导的对象又可分成中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指导、城镇青年职业指导、乡村青年职业指导、妇女职业指导和残疾人职业指导等。

1.准备职业的指导

准备职业的指导是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等职业指导的中心内容。个体适应职业和胜任职业的任何素质都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准备职业的指导就是培养人的职业素质的指导,其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素质的准备。生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备的某些生理特性,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运动器官的特性。如身高、体重、胸围、视力、肺活量、爆发力、速度、耐力、反应的敏捷程度、动作的柔韧性与协调性、骨骼与肌肉及各器官与各系统的运动状况等。生理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少职业对从业者的生理素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心理素质的准备。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特性,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这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职业指导着重从适应职业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以指导个体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属于这方面的内容有职业兴趣的培养、意志品质的锻炼、良好性格的塑造及认识、记忆、思维品质的训练等。

3)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准备。知识与能力素质主要指特定职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其水平的要求。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要求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无论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在其结构上都有着普遍性的要求:基础知识要宽厚,专业知识要精深。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一个人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关心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己。其次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经验。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书本上的知识也难于掌握,更难于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职业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也不同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职业技能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熟练的操作方式。在交往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人类现存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它不仅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程度,也影响对知识的运用。同时,能力的发展要借助于知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越丰富,他相应的职业能力水平也越高。能力与知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存在的形式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定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部表现为静态,因而是一种相对恒定的东西。而能力的发展则呈现为动态的过程,并且远比知识的获得要慢。一般来说,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能力并不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出现随年龄的增加而某些能力减退的现象。

2)两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占的地位不同。知识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力是完成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把整个职业活动比喻成一条线段,那么知识只是作为起点的一个端点;而能力则体现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活动的“线段”而进行。失去能力,知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3)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不是同步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力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并不总是同步的,有的人能力的发展先于知识的掌握,有的人知识的掌握先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

4)在某些情况下,能力和知识还会发生冲突。美国学者霍兰·阿斯逊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学院获得好成绩与以后的工作能力或工作成果联系不大。在某些学院,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与其创造能力成反比。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旧知识的干扰作用使得头脑难于想象出新颖独创的见解,一些虚妄的知识会成为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所做出的贡献并不在他们所受训练的领域之内。

由此可见,把知识与能力截然分开或混为一谈,在理论上都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懂得这一点,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有目的地指导人们发展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他们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及求职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4)思想素质的准备。思想素质是指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中事业心、责任感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有所建树的必要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协作观念等,而不仅仅从智力因素来考虑。因为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的活动效率及其创造力不仅取决于知识与能力,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和意志品质。因此,思想素质是职业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通过认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途径,帮助个体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并在实践中使之得到巩固。

除以上四方面以外,适应职业资格制度化的趋势还应包括职业资格准备的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准备职业的指导并不是要职业指导者教给个体具体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而是在分析现代社会的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指出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各类素质,每一类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获得这一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使个体在准备职业的过程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选择职业的指导

选择职业也称确定职业,是帮助个体选择一个适合的职业范围的过程。正确的指导应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同时要了解影响个体择业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影响个体择业的因素很多,除了个体心理因素外,还受以下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就业人口状况。社会就业人口状况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中,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及变动情况。一定时间中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变化,影响就业者的供应量,集中表现在人口年龄的构成和性别的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上。当劳动力人口年龄的构成在一段时间里偏小时,就业供给量必然增大,给选择理想的职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样,当劳动力人口年龄的构成偏于老化时,就业供给又会减少。

2)职业状况。职业状况是指社会可能提供的职业岗位的数量及类别。职业状况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社会具有某种数量的消费需要,就可能按一定的技术比例转化为相应数量的劳动力需求。从动态的角度看,当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下降,企业压缩生产或停业,或企业更新设备、生产效率大大增加时,对原有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而企业扩大生产、新企业的创办、新兴行业的出现,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为择业创造条件。

3)科学技术。技术革命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近代世界上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发展迅速,所占比重也迅速提高。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可以说这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技术革命,必然会出现一批新的技术和新的职业,为劳动者增加新的择业机会。

4)就业模式。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单一,就业方式千篇一律,限制了择业者的自由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择业者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结果必然带来就业渠道和择业行为的多样化,也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年随着就业模式的转变和择业自主权的增加,在改变传统就业方式的不合理成分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不合理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如有的人不辞而别、片面追求高待遇;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向城市;大批科技人员流向沿海地区,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人才分布不合理和人才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利用政策和法律加以控制外,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5)社会心理和传统观念。社会心理和传统观念仍然是制约部分人择业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在择业上出现的几种热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出国热,一些人把出国看成是人生最美好的理想。经商热,许多人纷纷奔向商业领域,大公司、大宾馆成为青年人追求的热点。似乎只有下海经商才“时髦”,只有在大公司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官热,一些人为自己在大机关坐办公室而感到自豪。因此有了“黑道”、“黄道”、“红道”之说。一般认为,人们在择业问题上崇时尚、赶时髦,多是受从众心理的支配,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既不利于社会发展又不利于择业者个人。

6)学校与家庭。学校通过教育影响学生的择业观、职业观和职业理想,也可以引发或改变学生的职业兴趣。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发生作用的。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受教师的兴趣、爱好及其对社会职业的了解程度的制约。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择业行为的影响最大。升学就业志愿的选择许多都是由父母包办的。这主要由于子女长期对父母的依赖而造成其独立性差、自主精神不够,加之对社会职业和自身特性的不了解,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赖性。

3.获得职业的指导

职业指导部门是要帮助求职者获得职业。它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职业信息的提供、求职信及其他求职文件的准备、求职面谈技巧的指导与训练等各个方面。

1)职业信息的提供。职业信息不仅指从业人员的消息,还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经济发展形势与趋势、劳动力供求双方情况、国民经济计划、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及就业政策等,都是与职业指导密切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职业信息,职业指导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职业信息是职业指导的基础,职业指导者获得的信息越广泛,信息的质量越高,职业指导的把握性就越大、成功率就越高。因此,职业指导机构要同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信息网络。同时要注意对信息的科学处理,收集的信息在时间上要注意其动态性,以掌握用人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员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在空间上要讲究全面性,在内容上要注意广泛性。

除了为求职者提供直接的有针对性的职业信息外,职业指导部门还要负责帮助求职者提高自身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指出获得职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这是因为职业指导部门为求职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满足求职者的要求,因此要指导求职者主动积极地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职业指导者要帮助求职者认真鉴别和分析所获得的职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内容包括:分析职业信息来源渠道是否明确;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所要应聘职业的性质,如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全民企业还是个体企业,工作意义及重要性等;工作环境特点,如是室内还是户外,工作时间长短及自由程度,环境的冷热、潮湿、噪声、空气、稳定性、安全性等;工作待遇和职业前途均是要分析的重要方面。这些因素都与求职者适应职业有关,认真考察和分析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求职的有效性,避免求职者上当受骗。

2)求职信及其他求职文件的准备。求职信是求职者获得职业信息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发布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寄送有关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进一步考察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寄送的求职材料就成了决定取舍的第一个因素。因此,指导求职者撰写和准备求职材料成为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

1)求职信撰写指导。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求职信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的指导。求职信的结构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情况和用人消息的来源;要写清所申请的工作岗位,以及求职的动机和意愿;胜任工作的条件,这是求职信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围绕着胜任工作这一中心对求职者的知识、经验、能力、特长等进行说明,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表示面谈的愿望。

在指导求职者撰写求职信时,要指出求职信常见的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问题,包括书写的工整和格式的正确,内容是否有针对性、重点是否突出。在职业指导的实践中,要鼓励求职者自己动手写求职信,这样对求职者有两个好处:避免内容出现错误和矛盾;通过进一步审视自己做到胸中有数,增强自信,为推荐自己打下基础。

2)其他求职文件的准备。由于求职信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材料都写进去,为了证明求职者的能力,帮助求职者整理和准备一些附加材料是必要的。这些材料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履历表,是比求职信容量稍大,反映求职者工作经历、经验、成绩、资历、特长和身份的求职材料;学历证明和立功受奖证明;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著作、设计过的图纸及有关专家的评价材料;开发的新产品照片、简介、发明专利证书和科研成果证明;社会名流、导师及有关专家的推荐书。

这些材料对求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职业指导人员要帮助求职者根据所应聘职业的要求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而不是不加选择地附上所有材料。

3)求职面谈技巧的指导与训练。面谈是求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所谓面谈,就是测验和评价应聘者(或应考者)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它通过招聘者与求职者面对面的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的方式来了解求职者的思想观念、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水平等素质状况,以确定是否录取的一种人才选拔技术。面谈与笔试相比,有着相同的一般模式,即“刺激反应评定”。但面谈又不同于笔试,笔试主要是考察求职者的基础知识,其问题一般都有比较肯定的标准答案。而面谈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求职者考察的内容比笔试更广泛。因此,在面试过程中,掌握面谈技巧,注意面谈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对求职成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面谈指导的内容包括面谈准备的指导、面谈礼仪的指导和交谈技巧的指导。

面谈准备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帮助求职者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招聘或招考单位的情况、职业岗位的特点及对从业者的要求,了解面谈主持人的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了解分析竞争者的情况,再度评价求职者的优势、教给求职者发挥优势,避免劣势的方法和策略;估计面谈的各种方式,如是交谈式面谈,还是答辩式面谈或辩论式面谈,主持人是一个还是多个,并帮助求职者制定相应的对策;面谈时对方可能会问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是要测评求职者哪些素质或了解哪些情况,应该如何回答。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帮助求职者分析在面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面谈礼仪的指导包括以下几全方面内容。尊重他人。包括面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对他人的赞美和善解人意等内容。饱满的精神状态。精力充沛的求职者,显得富有自信和生机;委靡不振,则显示不出求职的诚意。着装和打扮。要求合体、合度,符合求职者的身份和所应聘职业的要求。饰物要大方得体,化妆要恰到好处。言谈举止。坐、立、行要自然大方,符合求职者角色要求。并能正确理解各种人体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交谈技巧的指导是让求职者懂得面谈时听、说和观察的知识与规则,寻找话题、转移话题及结束话题的技巧。近几年,在职业指导实践中人们比较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听的训练,不少求职者仅因处理不好听与说的关系而失掉工作机会。因此,职业指导要特别注意培养求职者善于倾听对方讲话的习惯。

2)面谈能力的训练。面谈能力的训练方法因所训练的内容不同而不同。最常用的是角色扮演法和行为练习法。

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做法是,要个体扮演特定的求职者或应聘者,并按每个角色的具体要求告诉扮演者,按照与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求职面谈的演习和训练。通过自我体验或他人的评价,再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满意为止。

行为训练法实质上就是模仿和练习。用电视或演示来说明某种特定行为方式,要求受训者进行模仿,通过自身体验、他人观察评价或录像、录音来反馈。这种方法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训练特定的表情和动作、纠正不当的举止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个体也可以对着镜子或录音机进行自我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求职面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职业指导要引导个体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自觉地锻炼。

4.职业转换的指导

所谓职业转换,也称职业再选择,是指劳动者由于社会劳动条件的变化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变化,从一个职业岗位转移到另一个不同种类的职业岗位从事新工作的过程。

1)职业转换的社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被人称为“夕阳工业”的传统产业、手工工业等开始衰落;一些被人称为“朝阳工业”的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电子行业正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业人数已达1.5亿人。有人估计,到2010年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将达到2亿人。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看,过去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大集体所有制。现在不但集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且个体经济也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为职业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是职业转换的重要社会基础。国民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精细,新行业、新职业出现得也越多。技术进步和技术更新越迅速、经济活动越开放,职业转换现象也会越普遍、越频繁。

2)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过去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劳动与就业制度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使劳动者一旦就业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经过近几年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及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企业提高了对人才效益的关注,企业有了用人的自主权,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办法,并积极推广劳动合同制。同时,各地人才交流机构纷纷成立,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使职业转换成为可能。

3)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业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原来的重国营、轻集体、鄙视个体职业的等级观念,转变为现在的以发挥个人才能为主的多元化选择观念;由过去的重工业瞧不起商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偏见,转变为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要求,以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大利益的新观念来择业;由原来等待政府分配的依赖观念转变为现在的要求独立寻找适合个性要求的就业门路的观念。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人们的职业转换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2)职业转换的个人原因。根据职业需要与动机理论不难发现,造成职业转换的内部原因,无不是由需要的变化引起的。一种需要满足,又产生了另一种新的需要,当原来的职业或工作单位不能满足这种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强度又达到足够大时,就产生了转换职业的动机,从而推动一个人去选择更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归纳起来,引起职业转换的个人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用脱节。长期以来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个人几乎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专业不对口或职业与自身特性不符合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用非所学、用非所长,所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能满足,其才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处在这种状况中的人们,大多难以安心现有的工作,而渴望走上理想中的职业岗位。因此,他们希望有一个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

2)个人条件的变化。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新的需要,因而希望转换职业,以满足自己更高的要求。个人兴趣的变化。随着人们的年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人的职业兴趣也在发生变化,当新的职业兴趣产生后,要求变换职业也就是自然的了。个人身体条件及健康状况的变化。有些工作对人的身体条件有特定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条件会发生变化,以至于不能从事原有的工作,而不得不变换职业。

3)择业标准的多元化。有人追求高收入的职业;有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有人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以满足求名心理;有人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求闲、方便;也有人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更有人把对社会做贡献作为择业的标准。多元化的择业标准使人们朝着各自追求的职业方向转换。

4)第一职业选择的失误。由于过去对职业指导重视不够,人们在第一次选择职业时没有接受过职业指导,因而职业选择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人们一旦意识到第一次选择失误,他们就会设法重新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职业。

另外也有人是因为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环境或劳动条件较差、被企业辞退或为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等原因而转换职业。

上面介绍的是职业指导几个主要类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对其规律的进一步阐述和对其他各种类型职业指导的特点的分析还有赖于职业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10.1.4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指导的发展与改革

职业指导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职业指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牵涉劳动用工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还要相应地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退休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否则就无法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打破地区封锁的职业信息、职业介绍机构、劳动仲裁机构等。只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机构,实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实际运作起来。也只有劳动力市场正常而健全地运作起来,学生才能进入市场公平、公正地竞争就业。

2)从实际出发,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当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例如,开设职业指导课,系统地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择专业与职业的能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3)加快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搞好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4)加强职业指导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职业指导教育在我国还只是起步阶段,目前还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理论。为了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更加科学,必须尽快对我们的职业指导实践进行全面地总结和研究,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具体来说,我们既要总结我们的实践,又要学习别人的成熟理论。

总之,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全社会要予以高度重视,学校除了在校内开展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以外,还应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