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婴幼儿教育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学习的习惯 > 【第21种习惯 记忆】

第21种习惯 记忆

 

第21种习惯 记忆(1)

    注意某一方面的事物,就可以提高对这方面事物的记忆力。——秦牧

    应当用不断的复习来防止遗忘,而不是等到记忆以后再重新去记。——乌申斯基

    记得越多,记忆力就越强,你越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它就越可靠。——德·昆西

    小学生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孩子接受这些印象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

    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候看爷爷抄古文《东都赋》,爷爷抄完,他就能够背出全文了。茅以升晚年的时候,还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百位精确的数字。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在十年动乱中,在缺乏资料和标本的情况下,全凭记忆力完成了近70万字的两部著作。

    拿破仑对于当时法国海岸所设置大炮的种类与位置,都能正确记忆,并且能轻而易举地指出部下报告中的错误。他甚至对各邮政驿站的距离也清楚记得,比当时法国的邮政大臣还厉害。拿破仑还可以记住见过的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和面容。他说:“没有记忆力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在他33岁之前,就已经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国。亚历山大的记忆力也非常好,他的老师就是有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记忆力非常重视,他用各种方法教亚历山大增强记忆力。

    记忆是指人的大脑对经验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把某东西记住,在某个时候想再次知道的时候就想起来。就好像把某件东西放在抽屉里,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一样。

    世界记忆力冠军佐治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的记忆力非常强。1989年,他在打破吉尼斯纪录后这样说道:“我记了30副牌共1560张。那些牌在证人面前洗了2个小时。我用20小时看了那些牌并记住次序。我可以记错8张,但我只记错了2张。我用了两个小时43分钟讲了1560张牌的点数。于是,我创造了吉尼斯纪录。”

    佐治的这种超强记忆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有一次,佐治去听一堂课时,发现自己老是记不住。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找来一些可以帮助记忆力的书来看,从中总结出了记忆规律,再通过训练,他才有这么好的记忆力。

    事实上,一个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他的大脑所能储存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而美国国会的藏书有一千多万册。可以想像一下,一个人的大脑能够装下多少知识呀!

    前苏联的一家杂志说:“如果我们能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

    其实人脑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一个人学习的、记忆的东西都会保存在这个图书馆内。当他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图书馆的书库中根本就没有进过那本书,怎么可能借给你呢?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先去记,才可能在脑海中再现。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生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认识他的妈妈。他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的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父母以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只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

    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动机、兴趣、记忆方法、睡眠、情绪、疾病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记忆方法。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擅长记忆的习惯呢?

学习的习惯
第21种习惯 记忆(2)

    建议一: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

    父母应该懂得,良好的记忆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和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好孩子学习的环境。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蛋黄、瘦肉、海鲜、豆制品等,同时,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另外,要控制孩子的饮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大量饮水时,他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大,从而会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是不利于记忆活动的。因此,父母让孩子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控制孩子饮水量。

    在起居方面,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房间内东西的摆放要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在为孩子选择台灯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选择灯泡太亮的,而且最好不要让灯光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间接照明,比如,让灯光照射到墙壁,然后再反射过来。这样,光线就比较柔和,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建议二: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理解、再认、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记忆有自身的规律,这是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熟记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仅过1个小时,就遗忘了7个;2天后,又遗忘了1个;6天后,虽然遗忘还在进行,但是速度更慢了。可见,当记忆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记忆刚结束,在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越往后则遗忘越少。

    正是因为已经记住的东西在遗忘的时候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针对遗忘的特点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学过的东西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对于年级较低的孩子来说,最好间隔一天,如果孩子要准备考试,则父母要强调平时经常复习,多熟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信心。

    建议三: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

    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是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头脑最清醒,记忆起来相对比较轻松;而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睡眠中的记忆力是不会下降的。因此,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从而减少遗忘。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如果孩子在早上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早上听一些英文歌谣、诗歌、散文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觉之前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然后让孩子在第二天醒来后进行回忆,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让孩子在他的最佳记忆时间里固定地识记、背诵、理解,直至完全记住。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位教师为了让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讲课时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都说:“老师笑嘻嘻的。”接着,学生们也都笑嘻嘻的。

    老师看学生们高兴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老师说你们学习努力,你们很高兴吧?”

    学生们回答:“是的。”

    老师又问:“那老师刚才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笑哈哈的,老师都高兴得笑出声了。”

    “是的,老师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老师接着问,“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学生回答:“笑嘻嘻是咧着嘴笑,主要表现在脸上,并不发出笑声;而笑哈哈就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学习的习惯
第21种习惯 记忆(3)

    可见,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记忆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肯定记得很牢。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说:“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归类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具有记忆的功能,孩子在边归类边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记忆了。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让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由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协同记忆法就是通过动员孩子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如,让孩子上课记笔记,力求在听懂的基础上,边听边思考,总结出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记下几个关键的字或句子。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即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像,根据材料的特点,形成记忆的组织。如:接近联想,即把时间、空间、状态、特点等比较接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对比联想,即把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来说,每一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东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可以让孩子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采用谐音、诗歌比兴的手法,制作成歌谣或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