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婴幼儿教育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做事的习惯 >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1)

    很多父母把自己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不如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张满意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在重大事件中不丧失勇气的人不得不算是一个好战士。即使没有事干也不感到烦闷,遇到随便什么事情都能够忍受,不管你要他怎么样,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好战士呢。——果戈里

    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的生活。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

    “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攥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确实,每个人手中都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他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他,就看他如何去选择了。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用于广告宣传,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应付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课老师乔治·约翰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老师的这一句话提醒了卡耐基。“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听。事实确实如此,人经常会作出一些错误的、遗憾的选择,事实上,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完美。

    许多孩子都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家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工作者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选择冲动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孩子不会自主选择的责任主要在于父母。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很多事情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上述案例就反映出这一点。

    而学会自主选择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好做自主选择,殊不知自主选择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不放权给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也就导致孩子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从表面来看,这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够信赖他们,能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说,“你能行!”“你能自己作出选择。”“我相信你能办好!”之类的话,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做事的习惯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2)

    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选择;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作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如果父母对孩子管束太多,或者经常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过重,心情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性。

    建议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作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就无事可做了,就可以撒手不管了。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依据和动机,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的选择确实存在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商讨解决。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和计划。

    建议三: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

    自主选择不是盲目选择,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作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他自主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助孩子把好关,防止出现重大的错误即可。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建议四: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为进行科学选择,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时,有人常会不知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考上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就有数学上的天赋,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萧萧非常爱看武侠小说,而且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萧萧一气之下要退学。

    妈妈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不替女儿作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决定。她对萧萧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

    萧萧就自己作主退学了。退学以后,萧萧更加迷恋武侠小说,经常是上数学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了。妈妈找萧萧谈话,她对萧萧说:“你将来打算怎么发展呢?”

    萧萧志向坚定地对妈妈说:“我将来要考北大附中。”

做事的习惯
第14种习惯 自主选择(3)

    妈妈说:你要上北大附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上北大附中,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

    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进了奥校,以后又考上了北大附中,最终考上了北大。

    在萧萧作这些选择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萧萧自己作出的。但是,妈妈却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助萧萧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使萧萧更好地作出了选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有名的金融巨子。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学音乐的。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拉小提琴的,格林斯潘从小就在妈妈的教育下学习音乐,而且自认为也有音乐才能。后来,他报考了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就跟着乐团四处演出。但是,格林斯潘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才能,真正感兴趣的是金融。于是,他又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毕业后去华尔街闯荡。

    正是因为格林斯潘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选择了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他才会当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取得了金融领域内的巨大成功。

    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因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决定取舍。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今天的兴趣是这个,明天又变成另外的了。这都是父母平时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造成的。

    建议五: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一位德国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就算孩子的选择与自己预料的不一样,也从不以自己的意志来影响孩子。

    儿子丹尼尔小学毕业要升中学时选择了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这里读完初中课程以后,可以上职业高中,也可以上文理高中。在这期间,老师和家长会就孩子的潜能与发展方向进行观察和开发,同时,老师和家长会把这些意见互相交流,然后提供给孩子作参考,但是,这些意见仅仅是参考意见而已,真正的选择权在丹尼尔自己。

    丹尼尔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从来不考虑“父母会不会喜欢”,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将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未来,怎样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有的家长在把某些选择权交给孩子时,会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错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教训,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报舞蹈班,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选择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父母不应该出现不同意见就扼杀它。经常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在放手过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让儿女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作出事关终身的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确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事实上,在选择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再作决定,但不是取代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认真考虑后做出了决定,父母就应该支持孩子。